logo

Make Time

2025/10/24Book Review

make-time-cover

哈囉各位,又過了一段時間了,最近剛開始我的社畜生活,未來可以跟大家分享工作上有趣的事或是技術。

Preface

今天來跟大家介紹一本非常有名關於時間管理的書,《Make Time》- Jake Knapp & John Zeratsky,中譯版本書名叫做《生時間:高績效時間管理術》,這本書我是看原文的版本,我也十分十分推薦那些在練習看原文書的朋友可以嘗試看看,這本書寫得淺顯易懂,讀起來的節奏像是在看短篇故事,內容不會用過於艱深的單詞讓你感到很挫折。這本書的內容基本上是兩位作者嘗試過的各種小技巧,用來驅動書中提到的一個循環模式,其實我認為這個模式與《Feel Good Productivity》- Ali Abdaal中所提出的蠻相似的,不過本書不會提及關於循環模式的內容,會比較著重在跟大家分享書中提到對我來說蠻有用的技巧並且結合我的實際經驗與讀者們分享,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親自去看看,請放心食用~

Distractions

作者提到,人們一天平均滑四個小時的手機和看四個小時的電視,基本上跟一份全職工作一樣,那你有沒有想過把這些時間好好利用轉化為進化自己的能量呢?

Quit social media

假如你想要利用更多時間,那就戒掉社交媒體,這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我想要以此作為切入點來解釋。

在大約兩三年前,我還是一個非常熱衷在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生活的人,經常在Instagram上發Stories分享自己的大學生活,不過自從卸去社團社長一職過後,我就覺得我該“專注於自身”了,我想很大一部份是被自我成長的內容所影響,你們也知道我喜歡看這些內容(不然也不會有這個部落格存在)。

對我來說,戒掉社交媒體說難其實沒有很難,不過也不是很簡單,我覺得是在抓與時間利用的平衡點。Let's be honest,有時候你就只是想消遣一下,看看Instagram上的一些好笑的影片,我也不例外,不過當你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得做時,這就會消耗你甚至拖延做正事的時間。

要戒掉社交媒體我認為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認知到關注別人的生活並不會給你帶來什麼實質上的幫助,這其實也可以讓你認知到對於達成目標有時候你必須做出取捨,未來會特別來討論「取捨」這個主題,這邊就不深究。

A speed bump keeping distraction one step away

以社交軟體來說,開發人員肯定是希望使用者停留越久越好,所以利用一些人性結合演算法來間接控制使用者,那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去增加取得的難度,記住這個方法,你可以套用在任何你想要戒斷的事物上,或是把這個方法相反過來,就可以利用在養成習慣上。

以Instagram為例,當你要看Instagram的內容時, 過去你只需點開App就可以看到內容,多麽簡單就能獲取這些娛樂,所以我們要移除這些捷徑並且增加障礙,藉此增加獲取的難度。以我為例,我是直接刪除App,假如想要看就必須透過網頁,同時你可以每一次看完就登出,甚至再加一個微積分解題關卡,漸漸地你就會覺得麻煩又難用而不看,同時也發現沒有看也不會怎麼樣

以上就是我的自己的真實經驗,結合書中所提到的增加障礙,讓你難以獲取這些短暫的多巴胺。自從我這樣做後,我發現更能感受時間的流動,而不是憑空的消失,不再被這些瑣碎的內容填滿生活,也就擁有更多時間可以專注於自身,下一節會提到另一個方法來讓你更有效率的利用時間。

Default mode

書中作者有多次提到Default Mode這個概念,default的意思就是預設,以手機系統來解釋我相信會讓讀者們更容易理解,在手機的系統設定中,你肯定看過“預設”選項,也就是你不去做設定時系統自動會做的選擇,那你可以想想套用到習慣上會是怎麼樣呢?我自己的解釋是:「當你沒有設定要做什麼時,就會落入這個“預設”選項的迴圈當中」,再提出一個更具體的例子,同時也是我的經驗。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習慣不知道做什麼事情時就去Youtube看有什麼影片有趣,到目前我還是深陷其中的一員,作者有提到一句話讓我深感共鳴

Change your default from "let's see what's on" to "do I really want to watch something?"
切換你的預設從 "來看看有什麼有趣的" 成 "我真的想看什麼嗎?"

我非常認同這個"let's see what's on"的這個想法,當我真的沒有事情做時,我的default mode就是打開Youtube不停刷新首頁,看有什麼影片封面吸引我,打開或者存到稍後觀看裡。我想,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理解上面所提到default mode的概念,這也是我想改變的一點,至今時不時還是會進入到這個Youtube旋渦中。

Calendar

我認為行事曆就是default mode的最佳使用場景之一,換個角度想,你不只是在安排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你其實是為「不知道做什麼事情時」去規劃了一個預設任務,我認為這就是default mode的精髓所在,避免你沒事做時拿起手機進入短影音的default mode,關掉時發現已經過了兩個小時的窘境。

Don't jet lag yourself

這是書中的一個小標題,"jet lag"是指時差,整句的意思就是「不要給自己製造時差!」,也就是保持睡眠的規律。自從開始當碼農之後,我就發現這件事對生產力的影響非常非常的大,甚至讓你整個禮拜過的無精打采。

就以我為例,可能某一天下班過後心血來潮,弄自己的專案弄到半夜1點,平常可能都12點就去睡了,所以等於是晚了一個小時才去睡,不要小看這一個小時所造成的影響,對於我自己的體驗來說,這一個小時的晚睡會帶來很多代價。

在不是平常規律的時間點睡覺先影響到的就是你的身體,身體的變化會導致你睡覺時間到了卻睡不著,又進而導致明天疲勞感的疊加,那這樣一天接著一天延續下去你就知道代價多大,那不只是單純一天晚上晚睡而已,當然也不只是晚睡會影響,提前睡覺也會影響,不過沒有晚睡的代價大,也較容易調整回來。

我想會有這個問題其實是工作導致失去了這個彈性,就像大家所說的「沒有喘息的空間」,每天你就是固定一個時間一定要起床,假如你晚睡了,縮短了睡眠時間,你隔天要再用早睡補回來的可能性不高,而且下班之後我想大家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比起把空閒時間拿去調時差,我猜大家寧願拿去看個兩集Netflix影集,況且晚睡造成身體的變化也不是說想控制就能控制,大多數人可能選擇忽略這個問題。

The core and take away

其實這篇文章只是把其中幾個對我來說很有效用的方法提取出來結合經驗與讀者們分享,但是這邊我想要和你們說一個我認為最核心的點,在最後一段作者說了一句:

I knew what I wanted to make time for, so I did.
我知道我騰出時間是為了什麼,所以我為此付出。

回歸到這本書的書名《Make Time》,看完作者說的這句話,突然覺得這個簡潔的書名背後富含著許多含義,不禁讓人反思「你是為了什麼而需要去騰出時間?」,可能是為了你那遠大的夢想,或者是和家人多一點時間相處,總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take away可以讓讀者好好反思你究竟是為了什麼,甚至是「為了什麼而活」。

The goal is to make time for what matters, find more balance, and enjoy today a little more.
目標是為真正重要的事騰出時間,找到之間的平衡點,讓每天更享受一點。

. . .

謝謝你的閱讀,希望你喜歡這篇文章!假如覺得這篇文章不錯,不妨分享出去喔!

別忘了Jsnn's Logs也有Podcast節目呦!

我是Jsnn,下次見!

留言區

載入中...

留言

Email 不會被公開顯示